“小心烫,慢慢吃。”“多吃口青菜,长得高高壮壮。”午餐时间的校园食堂里,熟悉的叮嘱声取代了往日的喧闹。今天,我们的食堂来了一群特别的“服务员”——孩子们的奶奶们,她们带着家里的烟火气,把一顿普通的午餐,变成了一堂充满爱的“成长课”。
奶奶们的到来,让食堂瞬间有了“家的味道”。李奶奶戴着老花镜,细心地帮小朋友剥着虾壳,指尖的薄茧蹭过虾身,动作熟练又轻柔;张奶奶端着餐盘,挨个儿询问孩子们的口味,“不爱吃胡萝卜?那奶奶把它和肉拌在一起,好不好?”;王奶奶则站在餐桌旁,耐心地教小不点们握勺子,“像这样,手心朝上,慢慢送进嘴里”。没有精致的摆盘,没有复杂的菜式,但奶奶们弯腰的身影、温柔的语气,比任何美味都更能安抚孩子们的心。
这顿饭,吃的不只是饭菜,更是藏在细节里的温暖。有小朋友不小心把汤洒在桌上,奶奶没有责备,而是笑着抽纸巾帮忙擦拭,“没关系,下次小心点就好”;有孩子挑食只吃肉,奶奶没有强迫,而是讲起自己小时候“能吃上一口青菜都开心”的故事,不知不觉间,孩子主动夹起了一筷子菠菜;还有奶奶把自己餐盘里的鸡腿夹给挑食的小朋友,“奶奶牙口不好,你替奶奶多吃点,长力气”。
午餐结束后,孩子们拉着奶奶的手不肯松开,有的分享自己在学校的趣事,有的把画好的小爱心塞到奶奶手里。奶奶们一边擦着额头的汗,一边笑着回应,眼里满是宠溺。原来,爱的传递从来都很简单,可能是一次耐心的喂食,一句温柔的叮嘱,或是一个鼓励的眼神。而校园里的这顿“奶奶陪餐”,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,更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分享、懂得了感恩——这,或许就是最生动的“生活教育”。(撰写:耿唐惠 审核:马美婷)